所有商品全部免费,机会不要错过呀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祜到长安养病,阴弘智趁机说:"你兄弟这么多,皇上百年之后,你能保全自己吗?应当早为身计,募壮士以自卫。"李祜深以为然,回到齐州后,便托燕弘信、燕弘亮(均为阴弘智妻兄)暗中招募勇士。
然而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李祜的所作所为渐渐被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派遣以刚直不阿、严厉无私著称的权万纪到齐州做长史,实际上就是监视李祜。权万纪目睹李祜的种种不法行为后,生怕会受到李祜牵连,软硬兼施,劝李祜改过自新,但均未能奏效。二人的关系因此极为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派刑部尚书刘德威(娶平寿县主)到齐州调查。刘德威人还没到,权万纪已经抢先逃出齐州,结果被李祜派人追杀于道中,李祜正式起兵谋反。李世民立即派兵部尚书李世勣讨伐,李祜并不得人心,很快就被俘虏,被押送到长安后赐死于内侍省。阴弘智等同党四十四人被杀,李祜母阴氏也受到牵连,封号由德妃降为德嫔。
李祜造反一事还没有就此完结。李祜在齐州造反时,李承乾得意地告诉信服纥干承基说:"我的东宫西墙,离大内不过二十步远,想夺位还不容易,齐州怎么能和我们相比?"结果时隔不久,纥干承基被李祜谋反案牵连下狱,判了死刑。为了求生,纥干承基主动揭发了太子一伙的阴谋,李承乾计划中的政变因而胎死腹中。
李世民又是震惊,又是失望,问群臣说:"如何处置李承乾?"群臣中无人敢回答,殿堂陷入难堪的沉默中。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揣摩李世民心意,建议说:"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李世民表示同意。于是废李承乾为庶人,关在右领军府,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李承乾到黔州后不久便猝然死去;李元昌、侯君集等参与者均被处死;太子左庶子张玄素等东宫官因辅佐太子不力被免为庶人;纥干承基则因告密有功被任为佑川府折冲都尉,赐爵平棘县公。
虽然李祜和李承乾政变均未能成功,但参与政变之人要么是亲生儿子,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朝廷重臣,对李世民精神上打击很大。一向胸襟广阔的他,也开始变得多疑起来。魏徵死前曾向李世民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杜正伦当时任中书侍郎兼左庶子,李世民对其寄予厚望,秘密嘱咐他说:"如果太子(指李承乾)不可教诲,当立即禀告。"于是杜正伦屡屡规劝李承乾,李承乾不听,杜正伦便将李世民的原话告诉了李承乾。李世民知道后大怒,贬杜正伦为谷州(今河南新安)刺史,后再贬为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魏徵在世时,非常欣赏侯君集,对李世民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希望李世民能够重用侯君集,但李世民认为侯君集"性矫饰,好矜夸",没有理睬。太子谋反事件后,李世民联想到之前魏徵的态度,开始怀疑魏徵生前结党营私。刚好这是有人告发魏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即魏徵每次上奏章,都留有副本。李世民盛怒之下,下令推倒亲自为魏徵书写的墓碑。而魏徵之子魏叔玉本来该娶衡山公主,成为天子娇婿,也因此而告吹。
直到两年后李世民兵败高丽,于伤感与失落中又想起了昔日魏徵的好处,这才命人乘驿马昼夜兼程到京城,重新竖起被他亲自下令毁坏的墓碑。
李承乾被废后,魏王李泰开始谋求太子位,李世民也有此意,向李泰承诺要立他为太子。李泰多年夙愿得偿,自然不可一世。但政治这东西从来就是风云诡谲,变幻莫测。之前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宠信,恃宠而骄,甚至迫不及待地贿赂朝臣,结党营私,以与太子党对抗。他为人傲慢张扬,不知道收敛,早就引起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满,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大多轻视魏王的人品。
最重要的是,李泰在魏王府设有文学馆,延揽了不少文士,拥有一批自己年轻的心腹。这些心腹大多是贵族和功臣子弟,可以想象,一旦李泰即位,他的这些年轻心腹必将崛起于朝廷,这无疑会令长孙无忌等一班老臣感到严重的危机。因此,李世民刚一提出要立李泰为太子,就遭到了一干老臣的群起反对。这些重臣提醒李世民说,若要立李泰为太子,就必须先杀掉第九子李治,否则日后必然会引发夺位之争。理智与情感,徘徊与焦虑,多种滋味反复交织,竟然令帝国皇帝当场流下了眼泪。李世民表示无法狠心杀死李治后,转身就进了内宫。
既然李泰不是合适的人选,另一嫡子晋王李治便进入了重臣们的视线。但李世民本人认为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一直犹豫不决。他多年来将李承乾作为储君培养,花费了大量心血,而李承乾一朝谋反,一切都化作了流水;他自己想立的儿子又无人支持;有人支持的儿子他本人又不满意。烦恼不堪下,李世民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长孙无忌等人抱住,夺下了佩刀。由此可见立太子一事令皇帝灰心沮丧到了何等程度。
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刻,突然有人报告说在唐朝的发祥地太原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显出"治万吉"的纹路。李世民感到这是上天在预示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吉利,但在他心中深处,他实在不喜欢李治,不放心将社稷交给他。
魏王李泰见事情突然有了转变,急不可耐下,竟然跑去威胁亲弟弟李治,说要揭发李治与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李治难逃与李承乾谋反案的干系。李治软弱可欺,闻言后十分恐惧。李世民发现了李治的异常,询问究竟,李治如实相告。李世民由此对魏王李泰深感失望。
最后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的并非别人,而是废太子李承乾的一番话。李承乾告知李世民说:"我本来贵为太子,将来皇位迟早是我的,还有什么要求呢?而我之所以谋变,不过是因为魏王李泰的阴谋而谋自安。如果立魏王为太子,正使他得计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世民恍然大悟,说:"你说得很对,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大家就都知道太子位是可以经营谋求而得。而且如果李泰将来当了皇帝,承乾和李治都性命不保。但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泰、承乾都不会有危险。"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李世民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并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太子詹事,萧瑀、李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又以李大亮领太子右卫率,于志宁、马周为太子左庶子,褚遂良为太子宾客,并且定立太子见三师的礼仪。又将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徙往外州,以消除隐患。
困扰多时的太子问题终于解决,李世民也长舒了一口气,亲临承天门楼,宣布大赦天下,令食肉三日,以示庆贺。这样,长期以来李承乾和李泰的储位之争,最终以两败俱伤的结果而告终,而李治意外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易立太子事件是贞观年间的重大政治事件,显示出唐朝的政局已经开始动荡。
之前,李世民对李治的教育只限于亲王,他也从来没有多关注这个儿子。可突然在一夜之间,李治在一批重臣的支持下崛起于朝堂,成为新太子,逼迫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起李治来。可是越重视,就越失望。举棋不定中,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商议说:"你劝我立雉奴(李治小名),可雉奴懦弱,我担心他不能守住江山,而吴王恪英勇果断,我打算立吴王为太子。"
吴王李恪为唐太宗第三子,杨妃(隋朝公主,隋炀帝之女,李世民表妹)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一直被李世民认为"类己",青眼有加。长孙无忌认为不可频繁更换太子,坚决持反对态度。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的真实心意,他立即反对是因为李恪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李世民到了晚年,当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威权日隆,已经有左右朝政之势。像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
昔日李世民号称"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均为他气魄所震慑,往往手足失措。李世民知道后,每当群臣上朝时,便刻意和颜悦色,以免群臣因胆怯而不敢进谏。由此可见当年帝国皇帝是如何的英气逼人。再伟大的英雄,终究会年老,尤其是李世民在家事和兵败高丽和双重折磨下,健康急剧下降,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此时,老态龙钟的李世民躺在龙榻上,与当年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判若两人。
令李世民痛苦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伤痛,还有那些不好的往事,正一一浮上他的心头,历历在目。他当年与兄弟相争,反目成仇,最终亲手射杀亲兄长李建成,逼迫父亲退位为太上皇,由此登上了皇位。而他的家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长子李承乾和七子李祜先后作乱,图谋帝位;他不放心太子李治,想立三子李恪,却受到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多方阻挠,始终不能如愿;他最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与玄奘高徒辩机私通,丑闻传遍长安。国事也不能令他如意: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最后却兵败高丽,连本人也中了一箭,失了面子不说,还令他几年来辗转病榻,无法痊愈,从此,他再也不能跃马扬鞭、展示他出神入化的箭术;而令他遗憾的是,一箭之仇尚未报,他已经看到了死神的微笑。
正因为李世民久久陷于无尽的烦恼之中,也由此对生死更加畏惧。英雄到老皆归佛。在家事、国事均不能如意的情况下,他开始有信仰佛教的倾向。
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最负盛名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均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代天骄。但这二人晚年生活均趋于神秘,尤其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方术可以视为当时的宗教,迷信方士,也是迷信宗教的表现。秦皇、汉武只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伟大人物时常有这类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到老皆归佛"。当然,这里的"佛",并非狭义的佛教,而是广义的宗教。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下诏,称他的宿疾近日见好,当是"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要求"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当时全国有寺三千七百余所,每寺五人,加上弘福寺的五十人,共度僧尼一万百千五百余人。这是唐朝自立国以来最大的度僧活动,一反之前李世民一再指责佛教庸俗无益的态度。
这里多谈几句佛教和道教的教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实际上,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无论怎样修炼,怎样服药,怎样折腾,都没有哪个皇帝真正长生不老。因而道教的长生不老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们的困惑。而佛教则在人的生死问题显得高明一筹,它用"轮回"一说解决了死亡的问题--生死不过是一种"轮回",人死如灯灭,只是肉体在世界死亡,但灵魂不灭。李世民未必就信道教的那一套,但他不甘心死亡的命运,一度让道士为他炼长生不老金丹,又招来道士孙思邈为他看病,显然说明他渴望延续生命,不愿意就此死去。只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死亡的降临。
不久后,出使印度的王玄策携带印度僧人那逻迩娑婆寐来到长安。那逻迩娑婆寐自称已经有二百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这对已经病入膏肓的李世民来说,无异于绝处逢生,立即对那逻迩娑婆寐礼敬有加,让他为自己制作延年之药。为炼药所采制的奇药异石,不可胜数。传说后来李世民死亡,便是服了这种长生之药。
李世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太子李治,他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煞费苦心。当时名将李靖刚刚死去,剩下的武将中,名望最高的当属李世勣。李世民突然无缘无故地将李世勣贬为叠州(今甘肃)刺史,还告诉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素来对他无恩,恐怕他将来不能服你。我今日是有意罢黜他。如果他立即就走,说明他忠心可信,等我死了,你可重新召他回朝为仆射;如果他徘徊观望,稍微有所犹豫,你可立即杀了他,以绝后患。"结果精明的李世勣受诏后,连家都不回,便直接奔叠州而去,由此逃过一劫。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正值夏季,长安天气炎热,李世民突然邀请僧人玄奘一齐到长安南五十里的终南山翠微宫避暑同住,谈玄论道,问及佛教中有关因果报应等问题。即使是一代天骄,也有他无法克服的魔障,英雄一世的李世民突然问及轮回和因果报应,显然心中有太多不安。尤其是他当年杀兄除弟,有悖常理,内心难免忧虑。
玄奘做了详细讲解后,李世民深以为然,由此感叹说:"我与大师相逢太晚了,没有能力兴扶佛事了。"实际上,这话并不是他才刚刚认识玄奘,而是说他对佛教的兴趣才刚刚开始,这可以看做是临终时的一种皈依。
光辉与黯淡,彷徨与失落,最后要走完的路总是人生中最艰难的历程。
帝国皇帝的结局是注定的。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回忆了所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世的兴衰与荣枯,也预料了未来的方方面面的王朝的承接与守成。尽管之后的每一件事事先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但他还是留下了一个叫武媚的女人。她不仅年轻美貌,而且有着堪比男子的才智和野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代天骄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