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商品全部免费,机会不要错过呀 http://daybbs.cn/mianfei.htm
所谓八大金刚,是指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等八人。他们都是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出身而起家的。在蒋介石集团中掌握兵权的,大都是八大金刚门下黄埔一、二、三期的学生。八大金刚皆由蒋一手提拔,次第由带兵官佐跃升为封疆大吏。
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毕业,日本陆军士官学院十期结业。早年在上海“沪军都督府”陈英士手下任职。1913年任江苏陆军第一师步兵营营长。1918年任贵州讲
武学校校长。1919年任贵州陆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后调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后升任教育长。1925年随蒋介石进驻汕头,
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东江绥靖委员,助蒋发动“中山舰事件”。北伐时任第一军军长兼东路总指挥。宁汉分裂,蒋介石下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改组为军事委员
会,何任常务委员,驻南京。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总司令,何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尔后曾任浙江省主席、陆军训练总监、国民政府委员。1930
年任军政部长,兼任汉口、开封、广州各总司令及委员长行营主任。多次随蒋参与“剿共”战争。1934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1935年同日本侵华
军华北司令梅津美治郎换文(史称“何梅协定”),出卖民族利益。后调回南京,任军政部长。1937年任参谋总长,仍兼任军政部长。1939年任最高国防委
员会委员。1944年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日降后,1946年任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及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任国防部长。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何任行政院长。去台后,不复重用。1950年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1972年该会不再设主任,何改任委
员。1950年起被聘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何去台后,一直担任蒋日“文化及经济协会”理事长,蒋日“合作策进会”高级顾问。1965年,日皇为犒赏他“
善待日本在华侨民俘虏”以及“促进”日台“邦交”,特颁给他“一等旭日大绥章”。1987年10月21日卒于台北。
顾祝同(1893~1987)
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一级陆军上将。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五虎将"和"八大金刚"中,顾祝同是唯一到台湾后晋升一级上将的,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
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次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年底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司令。1935年
任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兼任西安行营主任。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
1941年1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在安徽泾县策划指挥了皖南事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等职。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1948年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9年4月,重任陆军总司令,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1950年3月去台湾,曾兼台湾“国防部”代部长。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卒于台湾。
慕尹。江苏吴县人。早年曾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1919年毕业回国。先后任保定军校分队长、炮兵队长、粤军参谋。1924年,任黄埔军校兵器教官、代总教
官、参谋处长、军校参谋长,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大败陈炯明。1927年后,历任北路军总指挥、第三十二军军长等职。曾率部同贺龙、叶挺率领之红军作
战、参与镇压广州起义。1928年,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后调任总参议、武昌军分校教育长、教导第三师师长等职。参加蒋冯阎大战。1931年,兼任武汉要塞
司令。1932年,任第十三军军长、豫鄂皖三省“剿共”军中路预备队指挥官、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西安事变时中弹受伤。
1942年,任军政部政务次长。日本投降后,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82年7
月21日卒于台湾。
蒋鼎文(1895.1~1974.1)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铭三,浙江诸暨人。生于公元1895年1月25日,卒于公元1974年1月2日
1912年入浙江陆军讲武堂。后入粤投革命军。1924年,先后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教导第1团副营长。次年,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勇敢,升任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5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次年任第1军第1师师长,率部攻占直鲁联军后方指挥部所在地蚌埠。1928年参加第二期北伐。7月任第9师师长。后任第2军军长,随蒋介石先后参加蒋桂战
争、蒋冯阎战争。此后,任第4军团总指挥、赣粤闽湘鄂“剿共”军东路总司令等职,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五次“围剿”。其间,参与镇压福建事
变。1934年任驻闽绥靖主任。次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
月,中原大战爆发。蒋鼎文率部与
蒋鼎文与另外两个军长顾祝同、上官云相会师郑州,聚兴豪赌。蒋鼎文一夜输光了全师官兵3
个月的薪饷。第二天,军需处长需要发饷,蒋鼎文两手空空,急得团团转,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他向顾祝同等讨回输款。但顾推说,钱已作为犒赏发给官兵了。蒋介石无奈,只得给蒋鼎文一张5
万元的支票,帮他渡过难关。
1931 年至1935 年,蒋鼎文追随蒋介石,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8
月,蒋任第四军团总指挥,率第九师、第五十二师,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部先后在老营盘、方石岭等地被红军击溃。
1933 年11 月,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
十九路军将领,反对内战,抗日反蒋,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急命蒋鼎文率10
个师进入福建,大举围攻十九路军。出发前,蒋介石向他暗示,如按期拿下福建,可以福建省主席之职相许。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蒋鼎文不遗余力,施展各种手
腕,军事政治并举,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占据福建全境,搞垮了福建人民政府。但是,事成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将福建省主席的肥缺赏给他,而是派他担
任"剿匪"总司令,继续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蒋鼎文部继续在福建"围剿"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5 年2
月,中共著名领袖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蒋部第三十六师逮捕。蒋鼎文奉蒋介石旨意,令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于6 月18 日将瞿秋白杀害。
1935 年4 月1 日,蒋鼎文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6 年12
月初,他被蒋介石召至西安委任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指挥,再次派往内战前线与红军作战。但蒋鼎文尚未离开西安赴甘肃平凉前线,即发生了12
月12
日的"西安事变"。东北军、西北军领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并在西安城内拘禁扣押了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10
余人,因蒋鼎文与张学良有私交,12 月17
日,张学良让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给宋美龄和何应钦的信函,从西安飞往南京,向南京国民政府传递信息,并陪同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谈判。当蒋鼎文即将离开南京时,其夫人蔡文媛在机场哭哭啼啼、不愿其夫再入"虎穴",自投罗网,但宋美龄对
蔡说:"你是一个国家大员的夫人,一切事情应以国家为重,不能凭夫妻感情来阻止丈夫为国效忠。"当飞机飞抵西安时,张学良亲往机场迎接,张学良拍着蒋鼎文
肩膀说:"铭三兄,你是好汉,果然不怕死,又回来了。"蒋鼎文答道:"副司令是大好汉,我是小好汉。"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2
月25 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途中在洛阳停留,刚下飞机,蒋介石立即要求张学良放回蒋鼎文、陈诚、陈调元、卫立煌四员大将。27 日,蒋鼎文等被释放回南京。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
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陈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22年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浙军、粤军中任排、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历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长、营长等职。先后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平定滇、桂
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第21师团长。1927年4月任第21师师长。
1928年7月任第11
师副师长,次年率第11师参加蒋桂、蒋唐(生智)等战争,竭力为蒋介石效命。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任蒋军第2军副军长,率第11师解曲阜之围与抢占
济南有功,升任第18军军长。1931年5月任追击军第2路总指挥,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企图寻红军主力决战未遂。1933年2月任赣
粤闽边区“剿共”军中路总指挥,率11个师参加第四次“围剿”遭惨败,被歼灭近3个师。7月任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共”军军官训练团团长,分期训练中下级军
官,以后,蒋介石多次在庐山等地举办训练团,陈均充任副团长或教育长。(见庐山军官训练团)陈严于治军,强调“精神教育”,有实干家与战术家之称,深受蒋
介石宠信。9月任北路“剿共”军前敌总指挥兼第3路军总指挥,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采用步步为营、逐段推进战法,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
1936年3月任“剿共”第1路总指挥,率部入山西,阻止红军东进抗日。5月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进攻陕北红军。6月,李宗仁、陈济棠反
蒋,遂离晋率重兵进驻衡阳,威慑李、陈。西安事变后,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屯兵渭南,改编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抗日,先后任第三战
区前敌总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淞沪、武汉、宜昌诸战役。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
主内战,妄称在3至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协助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被挫败。1947年2月晋陆军一级上将。8月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妄图集中
14个军的优势兵力与东北民主联军决战,又遭失败。1948年5月被免职,10月去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
”、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陈继承(1893-1971)江苏靖江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早年在北洋陆军和驻粤赣军服役。
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之后,曾担任第一军第二十一师师长、湘鄂赣边区“剿匪”总指挥、重庆卫戍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北平警备区总司令、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南京卫戍总司令。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到南京就任代总统后,将陈继承免职,调他为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0年5月辗转到台北。1952年10月,陈奉命退役,转任台湾招商局顾问及交通银行监察。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7月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
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巢县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一个清苦家庭。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备补兵、警察。1911年武昌起义后到上海参加学生军。1912年入陆
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期满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1916年毕业后分派到安徽“安武军”中当见习生,后去广州投奔孙中山,参加了护法运动。后
任川军第三独立旅参谋长,协助桂军建立桂军军官学校。1924年底起,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总队长、代理总队长兼任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
令部参谋长,与周恩来等中共党员来往密切,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北伐战争中任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革命军学兵团团长。蒋
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左右为难,决定辞职出国暂避,遍访欧美诸国。1928年7月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不久任南京陆军军官学
校教育长。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军事教育工作。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发生后,他主动请缕,带兵杀敌。2月26日,率领第五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南
京开赴上海参战,庙行之战,歼敌3000多人。这是淞沪战役的第一次大胜仗。1934年春,奉命指挥第四路军进攻福建反蒋政权,他采取和谈方式解决了福建
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京沪警备司令和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积极主张对日作战。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任左翼军总指挥,率部与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战
斗,在收复罗店时,冒着弹雨前往火线指挥作战。同年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湘一年,以“廉、正、勇、勤”作为省训,制定了以“军事第一为基点”的施政
方针,在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安定后方、组建抗日武装、修筑国防工事、动员民众抗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他赞成国共团结抗日,与八路军驻湘
代表徐特立等共产党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1938年11月因执行蒋介石焦土抗战政策,酿成长沙大火,受到革职留任
处分。1939年2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深得蒋介石信任。
1940年9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青团书记长。他增设了文化工作委员会,撤销了迫害进步青年的战时工作团;还呈书蒋介石,反对撤销新四军番号。
抗战胜利后,积极主张国共两党和平共处,曾代表国民党三次赴延安,为争取和平往返奔波,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和平将军”。1945年8月,他第一次赴
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后又护送毛泽东返回延安。1945年11月致函蒋介石,提出中共问题要采取政治方式解决。不久,代表国民党政府与周
恩来谈判签订了军队整编方案。1946年2月他第三次到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同年3月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根据周恩来的嘱托,
释放了被盛世才关押的100余名中共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国共关系破裂后,他仍劝蒋介石“力谋恢复和平”。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主持国民党政
府工作,国共两党重新开始和平谈判。他作为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于4月1日赴北平,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拟定的《国共和平协定草案》为基础进行谈
判。草案被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接受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真诚劝导,留在北平,并于6月26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投向光明。9月,他参与策动西北国民党军
队起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反对内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是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69年4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