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商品全部免费,机会不要错过呀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车到黄洋界,他快步走向山顶,神色凝重地伫立眺望,深情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这就是黄洋界。然后让人去查看一下当年修的工事掩体是不是还在。
井冈山是毛泽东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也是培养他的军事才能的最初摇篮,还是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这座普通山脉,在毛泽东心目中占据何等分量是可想而知了。
这次回井冈山,离他1927年引兵井冈,开创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整整三十八年了。
如今,这里已经是莺歌燕舞。当年的战斗遗迹也依然被精心地保存,昭示着已经成为历史的那段岁月仍被人们所珍视;黄洋界上的堑壕已逐渐被历史的风尘淹没,那春雷一样的炮声和殊死搏斗的喊杀声融进了群山。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战斗是多么的惨烈,革命是何等的艰难。
这时的毛泽东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在寻找昨日的硝烟,是在唤回马背生涯的感觉,还是在构想新的战略征程,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构想自己的新作,一首题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词: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感受中,从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八年的历史步伐,留下的除了莺歌燕舞的如画江山以外,更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这些豪情意志,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些豪情意志,沉淀着战争岁月的故事硝烟。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革命战争的真实记录。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却常常是描写守卫山寨,反击“围剿”的战争。
在领导秋收起义之前,瞿秋白曾提议毛泽东到上海中央去工作,毛泽东回答的很干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他果然这样做了。在井冈山他改变了袁文才、王佐两股农民武装,在山林里落下了脚。
想不到这一脚竟踢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毛泽东也被那些“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匪首”。
毛泽东也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山高林陡,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在峭壁间环绕,用石头垒起来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1928年7月初,朱德和和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敌人以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了会剿。
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第一次大危机。
8月30日下午,红军在黄洋界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集结攻山的部队攻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不料前两发炮弹都因受潮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炮弹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敌人以为是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当夜撤走了。
正是黄洋界上这惟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使毛泽东下山前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城计”获得成功。9月8日朱德和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兴奋异常,禁不住涌动起一股诗情(《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春)——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牌,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毛泽东虽然没有亲临黄洋界保卫战,写出的却是如此真切生动的战争画面。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这些描写战争的常用词汇开始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
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无疑是一局险胜之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官兵都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于是,在山上开的庆祝晚会上,官兵们编演出了一出京剧,就叫“毛泽东空山计”。在井冈山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戏里的一段唱词。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是在敌强我弱、围剿和反围剿的较量中得以展示;毛泽东的诗情才华常常是在充满压抑的斗争环境中得以迸发。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从此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红色根据地遭了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地“围剿”。
1930年底,国民党军队集中十万兵力,以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开始对根据地分进合击。大敌当前,朱德毛泽东还是用老办法,诱敌深入,一直把张辉瓒的部队引到了江西永丰县的龙岗。这就是龙岗。1930年12月30日那天,龙岗一带下起了蒙蒙小雨,大雾弥漫,红军主力乘雾埋伏,歼敌先头部队一个师,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一人一马也没让逃掉。
第一次反围剿就这样快捷、利索地胜利结束了。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则纪实般地做了描述(《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7月)——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还只有上阕,就已经写到把张辉瓒捉住了。不过,南京国民党政府很快就为这首词的下阕送来了素材。1931年2月国民党军队二十万人马布成七百里的弧形阵线,严密包围,步步为营,向中央苏区推进,实在是来势汹汹。对此,毛泽东便有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
二十万军重如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渔家傲》是典型的用兵纪实之作,语言直白,没有任何雕饰。“齐声唤”看来是先听到战士的高喊,不知怎么回事,细一听,原来是“前头捉了张辉瓒”。诗人显然在后面指挥时听到这一捷报的,以此渲染出战士们的兴奋之情和急速进军的行动特征;“不周山下红旗乱”这句诗,则是三十年后毛泽东以从容的时间和心态来咀嚼这场战争时改写出来的。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共工的人,敢于挑战权威,同当时的颛顼争夺帝位,不惜以自己的头颅去碰撞不周山,结果,折绝了天柱地维,使山河改变了形貌,日月星辰也换了位置。于是,旧的秩序被破坏了,新的秩序出现了。在毛泽东看来共工并没有死,他是胜利的英雄,眼前的红军不正是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进行着一场针对强大旧秩序的伟大挑战吗?他们也像共工那样,充满着献身精神,也充满着悲壮的诗情。
1931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打响了。他们汲取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在江西吉安到福建的建宁长达八百里的战线上,由东往西,向苏区步步推进。
而当时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三万红军,采用的还是调动敌兵打伏击的老办法,在江西集安的东部一带秘密埋伏了25天,出其不意地全歼敌人一个师。接着由西向东横扫七百里,十六天中打了五个大胜仗,歼敌三万余人。毛泽东后来称这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他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痛快淋漓(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急。
这首《渔家傲》也同前面那首一样的直白,“枯木朽株齐努力”,有些斩木为兵、草木皆兵的味道;“飞将军自重霄入”,生动写出红军如神兵天将的态势;“七百里驱十五日”,则是明明白白的纪实,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抒发。
第二次围剿结束不到一个星期,蒋介石便开始筹划第三次围剿。这一回,他决心亲自出马了。他心中显然存有一个大疑问,当年耍笔杆子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哪里学来这等打仗的本事。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三十万人马,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新战术,意在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三万红军主力四面受敌,可以回旋的余地仅方圆几十里。毛泽东亲率主力从敌军结合部实行穿插,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围,然后从后面打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为这一战法取了一个兵书上无法找到的名字──“钻牛角尖”。
这一战,打得很险,也更精彩。
这时候,中央苏区的兵力和地盘,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这时候,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受到党内“左”倾路线领导人的打击和排挤。
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的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也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